了解到6月16日,国家卫生财政部、国家中医药局、健康委、三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》(国卫基层发〔2020〕9号,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《通知》要求,要“推进居民健康电子档案”,“具备条件的省、市、县可慢慢取消纸质档案,进行全面健康电子化”。
起步于2009年的健康档案
健康档案是居民身心健康过程的规范、科学记录。它是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,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行业的一切档案。
“健康档案是自我了解身体健康不可没有的档案,它记录了每一个人的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治疗和是否治好的过程。”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介绍说,“通过比较一段时间来所检查的资料和数据,你可发现自己健康状况的变化,疾病发展趋向、治疗效果等情况,有利于下一步医疗保健的决策。”
他举了个例说,高血压病人根据血压值的变化,就能较好掌握控制血压的方法。
糖尿病病人可了解血糖变化的规律,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。
有些病人对某种药物接连发生过敏反应,这一系列都有记录到健康档案,就可起到提醒就医时避免用这种药物。
居民带着健康档案去某医院看病时,把健康档案给医生诊断疾病会带来方便,医生看到有些检查过的项目做过了,可避免居民重复检查。不仅为居民病人节约了医疗检查费用,还可以减少了居民病人因检查所带来的麻烦和痛苦,而且为病人的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。说句不好听的,万一病人在某些场合发生意外,也可根据健康档案记录的情况,判断他是否因什么病系发作,给急救提供了及时正确方法。
我国的全民健康档案计划于2009年启动。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《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确定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具体时间表。《意见》提出,到2020年,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,符合基层实际的、统一、科学、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、使用和管理制度。
《意见》指出,健康档案应当统一存放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,应当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,及时记录、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,并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,并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,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、预防、保健、医疗和康复等服务。
建立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
大家可能不知道健康档案可分为“纸质版”和“电子版”。
电子健康档案是居民在健康检查时会记录在电子化历史记录。“电子健康档案是国内外卫生信息化研究的热点。
纸质健康档案只能放置在固定的区域,查阅和使用都十分不方便,容易形成‘死档’。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,健康档案由纸质向电子化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。”
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明确,到2030年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、规范应用,人人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,远程医疗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卫生机构,全面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,满足个性化服务和精准化医疗的需求。
据介绍,电子健康档案是面向个人提供服务、具有安全保密性能的终身个人健康档案。它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,贯穿整个生命过程。
电子健康档案中的个人健康信息包括基本信息、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内容。健康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、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调查记录,并将其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。今后,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中还可增加健康评估、健康指导等功能,跟踪健康状况走势。
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完全建立后,人们的健康信息将更简单更快捷更安全地被计算机管理,减少了物理资源的消耗,扩展了传播途径,提供了更系统的管理方式和查看方式,人们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健康。
为居民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,可以从慢病单病种入手,借助智慧医疗信息工具,建立全区域人口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。具体操作上,由三级医院牵头,建立省域慢病单病种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数据库,分步实现慢病健康管理大数据区、市、省域互联互通,共享应用。这样一来,医生经授权可查看患者健康档案,有利于更准确地诊断,患者也可以通过电子档案了解自己病情。作为医疗系统信息化的重要一环,电子健康档案的完善将为其提供强有力支持,也将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“新基建”。
“建议政府鼓励政企联动,一方面,从政策和财政支持上鼓励相关机构和公司发展人工智能技术,培养相关领域人工智能人才,为电子健康档案的全面应用建立服务机制;另一方面,对相关健康产业公司如健康诊疗公司、健康食品公司开放相关数据库,利用企业力量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成果最大化。